開拓者量化網 資訊頻道 程序化交易 交易心得 柳峰:高頻交易的歷史和意義

[轉] 柳峰:高頻交易的歷史和意義

2013-05-21 10:05 來源: 和訊股票 瀏覽:923 評論:(0) 作者:開拓者金融網

上兩期分別講了高頻交易(HFT, High Frequency Trading)的概況和技術,這期講講高頻交易的歷史和意義,也借此對“高頻交易”這個話題暫時告一段落。一家之言,還望斧正。


雖然高頻交易聽起來是最近幾年才出來的新鮮事,但從技術的角度追本溯源,高頻交易其實是這二十年來交易電子化發(fā)展的必然過程。美國的交易技術最近一次大變革始于1995年前后,主要是DMA (Direct Market Access,直接入市)技術的應用引起的。在沒有采用DMA技術之前,當時美國證券市場的訂單大都是間接送到市場中進行撮合,NYSE股票還是以手工撮合成交為主,NASDAQ股票則是將訂單轉給做市商(Market Maker),再由做市商決定如何成交,這直接導致市場無法真正反映大額訂單或者散戶的訂單。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事件,充分暴露出了這種“間接成交”的弊端。1987年10月19日,道瓊斯指數大跌了508點,跌幅達到了22.61%,整個市場似乎都在不計成本的狂拋股票。股價大跌,訂單量激增,導致了交易所系統(tǒng)癱瘓。事后許多人認為程序化交易(Program Trading)以及投資組合保險(PORTOFOLIO INSURANCE)是罪魁禍首。當時在市場崩盤中,眾多小散戶無法直接發(fā)送訂單到市場,NYSE的場內做市商(Specialist)和NASDAQ的做市商又忙著處理大單子,幫助大客戶,根本顧不上小客戶的下單指令。散戶們在這種情況下,“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抱怨尤重。這次風暴過后,SEC做了許多調查,認為必須加強對散戶的保護,其中的一項措施便是在NASDAQ 市場中設立小單成交系統(tǒng)(Small Order Entry System,簡稱SOES),這也是美國第一個自動成交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只能用作客戶經紀業(yè)務,不能做自營業(yè)務,而且對訂單的股數和頻率也有限制。但是作為唯一的自動成交系統(tǒng),它還是有許多吸引人的優(yōu)點,所以吸引了頭腦靈活的人利用這個系統(tǒng)做交易,再加上NASDAQ科技股開始流行,越來越多人發(fā)現利用SOES交易有利可圖而加入進來,成為第一批當日交易者。這些當日交易公司開始在PC機上開發(fā)交易系統(tǒng),這些交易系統(tǒng)比起前一代基于主機類(Mainframe)的系統(tǒng)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很快這些公司的交易量占市場總量比直線上升,尤其在以新興的科技股為主的NASDAQ市場上,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力量。


1995年開始,一般以網景公司(Netscape)上市算起,網絡公司股票的暴漲,吸引了許多散戶入市,日內交易也成為一個熱門的行業(yè)。1997年SEC出臺的訂單處理規(guī)則(Order Handle Rule)催生了許多新的電子交易網絡(ECN,在股票交易上的地位和傳統(tǒng)的NYSE和NASDAQ一樣),其中Island ECN 的速度、技術最好。ECN的產生對美國股市的交易結構產生巨大的影響,通過ECN小散戶的訂單第一次能在整個市場上顯示出來,NYSE的場內做市商(Specialists)和NASDAQ市場的做市商(market maker)再也不能把散戶的單子藏起來,不在整個市場上顯示,不讓他們得到最好的成交。一開始這些ECN的客戶以當日交易員為主,ECN廉價的交易成本和快速的交易速度,再加上在交易最火的網絡股上日漸增加的流通性,對交易量的增長產生了滾雪球效應,機構投資者也開始使用起ECN。這不僅對NYSE 和NASDAQ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也對華爾街大行服務于機構投資者的業(yè)務產生沖擊。NYSE和NASDAQ在短短幾年中從市場壟斷,到幾乎半壁江山不保。在被逼無奈下,“不能擊敗你的敵人,那么就加入他們”。NASDAQ收購了Instinet公司(Instinet已收購了Island ECN)和BRUT ECN, 并采用了原來Island ECN 的交易平臺作為主要平臺;NYSE合并了ARCA ECN (ARCA之前合并了STRIKE ECN 和REDI)。雖然市場通道的并購重組,表面上又回到了NYSE 和NASDAQ 的雙分天下,但其實整個市場的成交撮合方式已經脫胎換骨。而對曾經作為賣方市場的華爾街大行來說,ECN帶來的低成本迫使他們原有這一塊機構經紀業(yè)務必須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附加值。在這種背景下,算法交易開始流行起來。這些算法交易最早是模擬一個經驗豐富的大額交易員(block trader)的交易行為。算法從開始時的簡單、粗放,變得越來越聰明,功能也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強大。瑞信銀行的AES(Advanced Execution System)就是這種交易算法的佼佼者之一。


與此同時,原來的日內交易員(包括傳統(tǒng)市場里的場內交易員)也在轉型。由于網絡股泡沫的破滅,以及小數報價的開始,造成買賣的價差減小,日內交易的盈利大不如前,大多數日內交易員和日內交易公司退出了這一行業(yè)。但也有一小部分日內交易公司留在了市場中,開始用計算機來實現他們的日內交易手法。他們最早的日內策略,基本上是用電腦做原來手工做的日內動能交易。一些類似于市場莊家的策略,在后來特別引起了他們的關注,主要原因不外乎這些策略風險小,所需資金不多。但這些策略的同質化嚴重,策略的邏輯算法大同小異。到最后,拼成本、拼速度成了這些策略盈利的主要區(qū)別點。為了搶到單子,許多公司開始了技術創(chuàng)新,突破了許多現有的技術框架。在速度方面,交易所的數據中心共享(co-location)主導了電腦外的加速;交易公司做的更多的是在電腦內的加速(可參考上期高頻交易的技術和必要的設備)。此時,許多傳統(tǒng)的大行和做市商也在市場的競爭中,運用算法高頻交易策略取代了舊的做市方法,為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流通性,讓交易更加平滑,成本更加的低。現在,高頻交易策略也從股票擴散到了期權、期貨、貨幣等其他交易品種;交易市場也從美國延伸到了歐洲、亞洲乃至全球市場。


從長遠看,高頻交易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交易電子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從二十年前的小單成交交易(SOES Trading)、日內交易(Day Trading)到DMA (Direct Market Access)技術被機構應用,再到算法交易、程序化交易以及現在美國盛行的高頻交易(HFT),從技術上來講都是一脈相傳的,都是投資成本下降、效率提高過程的一部分。許多新生事物的出現會產生很多的爭議和問題,就像當年的當日交易一樣,現在的高頻交易也不例外。2010年5月6日的閃電崩盤(Flash Crash),以及上周五(2012年3月23日)BATS公司股票(BATS是美國NYSE和NASDAQ外的第三大交易所,客戶主要做高頻交易)在自己交易平臺上第一天上市交易,但最終因為閃電崩盤而被迫取消IPO。將來估計還會有類似的事情。最近有些交易所也陸續(xù)出臺管理高頻交易的規(guī)定。個人認為,高頻交易只會越來越正?;统B(tài)化。再過幾年,大家可能都不會記得它曾經引起了這么多的關注。為了進行高頻交易而產生和應用的技術,也會進一步被用在金融行業(yè)的其它領域,例如風險管理和產品定價,而且也會成為整個華爾街的一個普遍的技術。江山代有才人出,世界各地這么多的聰明人擠在華爾街,不停地競爭,在未來定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創(chuàng)新和效率。


評分:     

評論列表(0)
第 1- 0 條, 共 0 條.

您需要 [注冊] 或  [登陸] 后才能發(fā)表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