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者量化網(wǎng) 資訊頻道 商品期貨 能源 歐佩克為何不肯減產(chǎn)?

[轉] 歐佩克為何不肯減產(chǎn)?

2015-12-12 00:23 來源: 趙靈敏 瀏覽:247 評論:(0) 作者:開拓者金融網(wǎng)

  近期國際油價在40美元左右徘徊,與去年11月相比已下跌60%,降至2009年3月以來的最低點,與2008年7月17日147.25美元的歷史最高價相比更是天壤之別。而作為全球最大石油價格同盟的歐佩克(OPEC),其成員國的日產(chǎn)量近一年來一直在3200萬桶左右,高于3000萬桶的生產(chǎn)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國家希望歐佩克采取限制產(chǎn)量的方法來控制油價。不過12月4日的歐佩克會議并沒有達成任何減產(chǎn)的協(xié)議,這意味著超額生產(chǎn)仍將繼續(xù),加上西方國家有望在明年解除對伊朗的制裁,伊朗將重返國際石油市場,屆時市場每天將再多出200萬桶的原油,國際油價的回升將遙遙無期。

  事實上,自去年年底國際油價暴跌以來,呼吁歐佩克減產(chǎn)的呼聲就不絕于耳,但歐佩克一直不為所動。一個重要原因是主導歐佩克的沙特仗著開采成本低,要將美國頁巖油等非傳統(tǒng)競爭者擠出市場,因此不愿意減產(chǎn)。目前,沙特的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一,產(chǎn)量為每天1000萬-1100萬桶,占歐佩克的1/3。而且沙特石油的開采成本很低,只有20美元左右,遠低于俄羅斯陸上石油的50美元和美國頁巖油的60美元,因此好整以暇,坐等低油價拖垮其他出口者以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另外一個原因是即使沙特和歐佩克同意減產(chǎn),國際油價也未必能回升,屆時又丟了市場份額,風險太大。這是因為首先從原油供需的基本面來看,由于新興市場風光不再,國際市場原油需求下降;與此同時,美國頁巖革命的成功,使得美國的石油產(chǎn)量大幅增加,進口減少。據(jù)英國石油公司(BP)的統(tǒng)計,2014年美國的石油產(chǎn)量已經(jīng)超越沙特,時隔39年再次躍居世界第一。而美國石油產(chǎn)量中的60%是從地下頁巖層開采的頁巖油。雖然原油價格相比2014年下半年大幅下跌,但由于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本不斷降低,美國的頁巖油生產(chǎn)的勢頭并未如OPEC所愿有所減弱。以往,建設海上油井和相關基礎設施需要數(shù)十億美元,如今一口鉆井的成本僅為1000萬美元,頁巖熱潮令開發(fā)原油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雙雙減少。

  美國能源信息局EIA公布的數(shù)據(jù)則顯示,截至11月6日美國商業(yè)原油庫存(不含石油戰(zhàn)略儲備)4.8703億桶,逼近歷史最高紀錄。歐佩克的月度報告也顯示,如果維持10月產(chǎn)量,明年全球日均過剩供應量約為56萬桶。國際油價供過于求的態(tài)勢很明顯,而且有長期化的趨勢。

  其次,OPEC國家雖然擁有石油供給的相對壟斷權,卻沒有石油定價的壟斷權。二戰(zhàn)之后,世界石油的勘探、開采和銷售一度幾乎全部控制在號稱“七姐妹”(新澤西標準石油、紐約標準石油、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德士古石油、海灣石油、英國波斯石油公司和殼牌公司)的西方石油公司手中,在這一階段,國際油價由這些石油公司壟斷。

  為打破壟斷,1960年9月,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nèi)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s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簡稱“歐佩克”。OPEC成立后,其成員國通過國有化等措施,收回了原本由西方石油公司控制的石油生產(chǎn)各環(huán)節(jié),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迅速壯大。1973年10月,歐佩克拒絕運送石油給在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中支持以色列對抗埃及和敘利亞的西方國家。這使得油價上升4倍,并持續(xù)了5個月之久。1980年開始的兩伊戰(zhàn)爭,使伊朗、伊拉克兩國石油生產(chǎn)完全停頓,國際油價創(chuàng)下每桶41美元的紀錄。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兩次石油危機,其誘因并不是供需問題,而是直接受國際政治形勢的影響。由歐佩克主導的這兩次石油危機給西方世界造成了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顯示了歐佩克的力量。在這一階段,OPEC重新奪回了石油定價權,OPEC官方定價也成了國際油價的基準。

  但西方世界很快調(diào)整了戰(zhàn)略,首先是建立了石油儲備制度,以對沖市場的波動;其次是加強歐佩克以外地區(qū)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fā),北海、墨西哥灣和阿拉斯加油田的勘探開發(fā)就是典型代表;再就是積極尋找替代能源,開發(fā)節(jié)能技術。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價格促使廠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車,1990年美國汽車每加侖汽油的平均行駛里程較1973年增長了40%。最終,歐佩克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逐漸從原來的80%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

  此外,西方世界發(fā)揮其在金融領域的優(yōu)勢,著手建立石油金融市場,通過金融市場決定石油價格。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和紐約商品交易所分別引入了石油期貨合約,這就是著名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和西得克薩斯中質(zhì)原油期貨,石油期貨市場的成立標志著石油金融化的開端。此后,各種石油金融產(chǎn)品不斷推出,石油市場的參與者不再局限于供需雙方,任何認為石油市場有利可圖的資金都可以對石油合約進行買賣。這導致石油價格逐步脫離供需基本面,轉而由金融市場決定。這樣一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組織擁有絕對的石油定價權。無論是歐佩克還是美國,都不能完全控制油價,只是影響力相對大而已。

  而與西方的通權達變相比,歐佩克國家大多是躺在高油價上睡大覺,滾滾而來的石油美元大多被王室和統(tǒng)治者揮霍,他們拒絕進行體制改革,普通民眾大多處于貧窮之中。事實上,不勞而獲的大量石油收入甚至成了民主化的敵人。經(jīng)濟學家Wantchekon在1999年利用1950-1990年期間141個國家的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自然資源豐裕度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產(chǎn)生獨裁政府的可能性就提高了8個百分點,他還發(fā)現(xiàn)資源富集的國家向民主體制國家轉變的速度較慢?,F(xiàn)實是,歐佩克現(xiàn)有的13個國家――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卡塔爾、利比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爾、委內(nèi)瑞拉和印尼――可以說沒有哪個因為善用石油美元而從根本上改變了國家的面貌和命運。也難怪有人激憤地將石油稱作“撒旦的大便”了。

 ?。ㄗ髡邽橘Y深媒體人)

(責任編輯:張振江 HN061)


評分:     

評論列表(0)
第 1- 0 條, 共 0 條.

您需要 [注冊] 或  [登陸] 后才能發(fā)表點評